史上最佳!男朋友端午节送节礼-中秋节可以送梨给父母吗
Mark - 男友 - 阅读()
- 男朋友端午节送节礼,中秋节可以送梨给父母吗?
- 请问80年代农村结婚家里的三大件是哪三样东西?
- 你们家乡有给娘家送礼的习俗吗?
- 过端午节送什么好?
- 端午节各处的风俗一样吗?
- 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报答?
- 八月十五连瓶酒也没人给送?
- 女婿女儿每年都要给父母丈母娘钱?
- 贾府几十位国舅爷?
男朋友端午节送节礼,中秋节可以送梨给父母吗?
中秋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,而这天人们拜访亲友都会携带礼物,而水果也是热门首选之一。那么中秋节送礼可以送梨子吗,不可以。人有送“节礼”的习惯,但凡遇到春节、端午、中秋等大的节气,晚辈们都要带上礼物回家看望父母,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礼物,春节会带很多腊肉、鸡蛋、水果等年货,端午会买上几包粽子,而到了中秋月饼是肯定少不了的。
送节礼孝敬长辈,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瑰宝,也是作为晚辈要遵循的礼数,而这些老传统都是有一定讲究的,节礼也不能随便乱送,中秋节送礼的时候,牢记“3送3不送”,尊重老传统,父母也会更开心。
请问80年代农村结婚家里的三大件是哪三样东西?
我是寻匠,寻找乡村匠心美物,我来回答!
“三大件”,没有固定的答案,同样是80年代,我认为不同的地域、不同的条件、不同风俗对“三大件”的定义和要求差异会很大。我的老家是湖南省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,以我自身的经历,来和大家分享当时我家乡的“三大件”是什么!
我的爷爷奶奶一共生了10个孩子,其中因为各种条件所迫,只存活了6个孩子,2个男孩(我爸爸和叔叔)和4个女孩,但是非常可惜的4个女孩中有2个姑姑是残疾,1个女孩有小儿症,另一个最小的女孩因10岁时溺水导致脑膜炎而成了聋哑人,她就是我的小姑!接下来“3大件”的故事就是发生在我的小姑身上。
听老辈人讲,小姑姑不仅漂亮,从小是就是6个兄妹中最聪明且读书最厉害的,在远近的姑娘中她还有一手漂亮的手工。到了出嫁的年龄,但因为天生聋哑残疾再加上爷爷家境并不富裕,这个条件的女子我们湘西的农村,是很难找到好婆家的!最终,通过媒人介绍,1个比我小姑大10岁,且个子矮小单腿有残疾的男子到家来提亲了,这个男子后来成为了我的小姑父。虽然小姑万般不同意,最终在爷爷奶奶说服及现实面前也不得不低头答应,但是却哭着闹着一定要有“三大件”作为嫁妆。
这三大件对于贫困的爷爷奶奶来说,是无力承担的,最后还是我的爸爸出钱购置后才算是满足了小姑的心。接下来就给大家讲讲3大件是些什么
大“3大件”沙发:我们老家是侗族地区,80年代都是以木制的家具为主,当时改革开放没多久,沙发还是刚走进了家庭的时髦物,还记得当时的沙发款式都是两用的,既能坐还能张开当床用,小姑选择沙发也是理所当然的赶时髦,下当时的乡下那也算是很少有了。缝纫机:在记忆中,我一直长到初中,才开始真正穿过第一套严格意义上的新衣裳,平时的衣裳都是妈妈买来布料用手工或缝纫机做的。那个年代的家庭主妇,能否做出一身衣裳是贤惠与否的重要标准。大衣柜:按照我们当地的风俗,衣柜一般都是娘家必备的出嫁必需品,据说是让女子在新家有“衣”靠的寓意。小“3大件”除了以上大“3大件”,其实还有小“3大件”,对于我们当地的风俗来说,也是娘家需要给与帮衬的,分别是:桌椅、板凳、3盆(脸盆、澡盆、便盆),寓意是衣食住行面面俱到。
在这里需要特别提到的是,当时的家具都是侗族特色的木制品产品。要是放到现在,已经被金属、塑料品替代,估计再过20年,这些手艺都会慢慢失传。
为了小姑的嫁妆,依然还记得爸妈为此还闹了很多情绪,因为对于工资并不多的父亲来说,那也算是下了血本了,毕竟我们自己家当时还没有沙发。而嫁妆的背后,承载更多的是一位大哥对于妹妹无私的关爱。多年后,自己才慢慢体会到那句“长兄为父”的寓意。你的家乡80年的结婚3大件是什么呢?如果我的回答能让您满意,切勿忘记点赞哦!
我是寻匠,热爱乡土,探寻美物,欢迎关注我,一起匠品人生!
你们家乡有给娘家送礼的习俗吗?
我们这里过端午没有给娘家送礼的习俗,说实话我小时候的端午不当节过,最多家家在门口插上两只艾条完事。
只是近年来,端午节被国家列为法定节假日,部分人才开始过端午,即是过,也不如元旦这些平时小节令隆重,也就是在超市买点粽子回家。
可能是因为端午是南方人注重的节日吧,我们这里人不会包粽子,平时也不怎么吃,就像元宵一样,一年也就吃这么一次,就是这样大多数也是年轻人,老年人依然不会过端午。
至于给娘家送礼更没有这一说,倒是听说我们这偏远的地方,有未婚女婿给丈母娘送礼的,听起来好笑,不知道这样做是女婿讨好丈母娘还是丈母娘巧立名目收礼,听说礼物还不少,代表礼品有粽子鸡蛋,附加礼品比代表礼品还贵重,不管怎么样,总之也是一个联络感情的机会,因为偏远地区找媳妇不易,一个愿送,一个愿收,皆大欢喜。
过端午节送什么好?
看到这个问题,内心是五味杂陈!端午节,父母在农村,买点什么?能感觉到你也是身在外地,一年回老家的次数是有限的!如果满足这几个条件,我想说,如果能在端午节回家姥姥父母比买什么都开心!相信我,不会错了!
随着父母年龄的增长,我们陪伴他们的时间越来越短!其实父母什么也不缺,他们缺少的就是天伦之乐,盼望儿女能常回家看看,盼望子孙回来阖家欢乐!吃什么真的不重要了!
其实,看到这个问题感同深受,我的父母就在家!尤其父亲身体不好,每次回家感觉老妈真的老了,头发白了,个子也矮了!每次通都能隐约的感觉到其实她的内心是非常非常期待我能回去,但是她从来不会表达出来!她知道我们忙,需要自己为小家庭奋斗,她在家里遇到再多的困难也会自己想办法克服!
父母真的老了,有的时候一件在我们看来很小的事,在父母看来有的时候都成为拦路虎!小到家里的灯坏了,真的都没办法完成!不是他们不想,是他们真的有时候自己做不到!想到这些心里总是酸酸的,其实有时候真的还想回家!可是………
看了这个提问,我想说你回家多呆几天,其实你什么都不用卖?你的父母一定会笑掉大牙!
父母在人生尚有来路 父母去人生只有归途!
珍惜这美好的时刻!祝天下父母健康长寿!
端午节各处的风俗一样吗?
端午节和中秋节、清明节、春节并称为四大传统节日。
民谚道,端午节“棕子香,香厨房。艾叶香,香满堂。桃枝插在大门上,出门一望麦儿黄。这儿端阳,那儿端阳,处处都端阳。”
端午节各地的习俗大致相同,常见的端午节习俗有以下几种
1. 吃粽子
粽子也是药膳的一种。糯米具有益气健脾、开胃消食的作用。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。北方大多用芦苇叶,南方多用竹叶和荷叶。这些叶子都有很好的药用功能。如:苇叶可以清热生津、除烦止渴;竹叶可以清热除烦、利尿排毒;荷叶能清热利湿、和胃宁神。总的说来,粽子具有清热解暑、益气生津、养血安神的功效。
2. 赛龙舟
在全国各地,很多城市都会在端午节这天赛龙舟。几条船在水里一起比,岸上有很多人呐喊助威,场面非常壮观。
3. 喝雄黄酒
雄黄酒可以杀死蛇虫鼠蚁等动物。据悉,有不少地区有着这样的谚语:“端午节饮雄黄酒,灾害病痛都冲走”的说法。
4. 悬艾
民谚说:“清明插柳,端午插艾”。在端午节,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。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,以菖蒲、艾条插于门眉,悬于堂中。并用菖蒲、艾叶、榴花、蒜头、龙船花,制成人形或虎形,称为艾人、艾虎;制成花环、佩饰,美丽芬芳,妇人争相佩戴,用以驱瘴。
除了以上四种常见习俗,各地方还有一些特色习俗:
①湖北宜昌
作为屈原故里,不得不说。民俗活动更加传统多样,有包粽子、赛龙舟、扎香包、洗艾叶浴等等民间习俗活动!
②湖南
湖南攸县,在端午,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,贫者备鸡酒,以竹夹楮钱,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。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、去疾,又作草船泛水,称为"送瘟"。
③广东
化县端午节,正午会烧符水,洗手眼,然后泼洒于道,称为“送灾难”。新兴县端午,各处人家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,巫师并以法水、贴符驱逐邪凡魅。石城县端午,儿童放风筝,称为“放殃”。
④福建
福州端午旧俗,一般临近端午的5天内都要吃指定的食物,初一吃糕,初二吃桃,初三吃田螺、海螺,初四门前挂艾草,初五吃鸡蛋,以求来年平安。
⑤江西
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,以防止疥疮,新昌县以雄黄、丹砂酒中饮之,称之“开眼”。
⑥江苏
嘉定县端午,不论贫富,必买石首鱼(俗称鳇鱼)煮食。仪征县也有“当裤子、买黄鱼”的俗谚。南京端午,各家皆以清水一盒,加入少许雄黄,鹅眼钱两枚,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,称为“破火眼”,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。
⑦ 陕西
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,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,称为“耍娃娃”。同官县端午以蒲艾、纸牛贴门,称为“镇病”。
⑧河北
北平菖蒲、艾蕊等烧水给孩子洗澡,以祛除百病;有的地方或以"午时水"洗澡, 午节打井水,往往于节前预汲,据说是为了避井毒。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葚,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葚,可全年不误食苍蝇。各炉食铺出售"五毒饼",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。
⑨山东
邹平县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,传说可以避邪。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,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。临清县端午,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(麦稓做的项链),女孩带石榴花,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在鞋,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,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。
⑩山西
解州端午,男女戴艾叶,称为“去疾”,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,据说这是“为屈原缚蛟龙”。隰州端午,各村祭龙王,并在田间挂纸。怀仁县端午又名“朱门”。定襄县端午,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。潞安府以麦面蒸团,称为“白团”,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。
最后!回顾一下,常见的端午习俗有哪些?(不要往上滑哦)
大家端午安康^ω^
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报答?
看到这个提问,感觉有点滑稽,每个人都有父母,只是感情的深浅不一。对于我来说,只要父母在世,孝敬父母是件理所当然的事,父母给了我们生命,教育我们,养育成人,其中的辛苦到我们自己做了父母都可以体会的到。所以值得我们一生去感恩孝敬父母,有时间就多陪陪父母,过节不但要去看父母,还要买礼物去孝敬父母。
别人的父母怎么样?还有别人的子女对父母怎么样?我们都只能看到表面也不好去评论。因为自己就有父母,想要体会个中滋味,自己做好自己就可以深有感触。
我们家父母生的孩子多,所以生活物质上肯定没有人家孩子少的条件好,但好歹父母也把我们每个拉持大,还成家立室了,也是操了不少心。
我是家中老六,等我结婚,父母都六十多岁了。我们那里有风俗的,只要女儿相亲了,姑爷家过大节日就要送节礼来孝敬岳父母。当然女方父母也多少会回礼的。等到结婚了就由小两口自己心意,你想多送少送看自己的经济情况,别人也不会说你的。
我们家女儿多,儿子一个,所以到了过节日是比较热闹的,父母也很开心,会提前是买好菜准备家庭聚会,开始兴送食物。比如拿新鲜猪肉呀,鸡鸭鱼肉,面条这些,要是个把女儿送个几斤肉还好,一大家吃了也不剩多少,但是每个女儿送就吃不了,比如端午节和中秋节还比较热,就容易坏,后面就改包红包给父母,平时他们想吃想穿可以自由使用。
我们父母孩子多,这种过节场面热闹成习惯,但村上没有女儿的就特别羡慕我们的热闹气氛,因为农村儿子是和父母住一起的,不像女儿特地买礼物孝敬父母的相当少。
小时候由于生的女儿多,我们一家没少受欺负,吵架人家直接骂我们都是别人家的人,早晚要嫁出去的。所以我们心里多少还是有阴影,长大了就想着怎么让父母过得更好。
这个过年过节只是一方面的孝敬,还有家里有大事情要办,比如盖房子,农忙.采收果子,家里办酒席那些,别人家孩子少的做不来一般就是请人做,我们家只要有事老爸一个通知,一会儿女儿女婿们就过来了,因为我们有几个姐姐嫁的很近,走路五到十分钟就可以到家,虽然有些事也许请人还快些,毕竟人家专业,但我爸就是爱叫我们这些人回来,还指挥这样那样,有时意见不合时也有争吵。但老爸看着还是挺得意的。
现在老爸都八十多岁了,老妈前几年生病去世,也是我们家里几个姐姐轮流照顾,我和妹妹在外面回去照顾几天,住院我们两个出钱,哥嫂也在外面,他们基本上没有负担照顾的责任,反正也就他一个儿子,知道我们女儿不可能不管父母的。
现在网络时代,可以和老爸视频聊天,想吃什么和生活用品可以网上买了寄回家,老人家也不挑剔,再说我们也是根据老年人的喜好购物,所以老爸也很高兴,有时买的衣服鞋子看到新露露的还一下子舍不得穿,我们劝他,现在年代不一样,不像以前要过年时才舍得穿,现在你天天穿的跟过年似的也没人说你,老人家也只是笑笑。露出那光光的牙床,一个牙齿都没有,我们说要去给他安假牙,听别的老人说要几千块钱,老爸硬是不肯去,他说老年人都这样,不花那钱,但每次看到老吃东西都只能完吞,心里真的不是滋味。
虽然父母带大孩子付出所有,但姊妹也有孝顺和不孝顺的。就我们几姊妹来说,大姐两个孩子从小我家父母带大养到六七岁,大姐嫁的姐夫家很穷,还没有婆婆,兄弟多,所以那时自己父母还年轻就帮一下自己女儿,二姐嫁的家庭稍微好点。两个外甥不像大姐家的专门放在我家带,但二姐有事忙时也会帮她带外甥,所以他们喜欢比较,反正总有个把心里对父母不满,我们后面嫁的男方父母都比自己父母年轻,而且孩子少,所以等到我们生孩子,婆婆根本舍不得放在我娘家带,觉得她们年龄大照顾好自己就够了,有时候父母想我儿子去玩几天,住一夜婆婆就赶快去接回来。所以这东西都是看个人想法。
我和妹妹的孩子不要父母带,是我们觉得父母年龄大了,心疼他们,带孩子也不是轻松的事。再说我们两个更喜欢买东西包红包比其他姐姐们多,并不是我们两个有钱,是我们更理解父母的辛苦,老妈生病我是整夜坐着守在旁边,一下子喂水,一下子起来解手,一下子调奶粉。不像姐姐们来照顾,就是睡在床上呼呼响,等到自己起来解手想起问老妈要方面么?
我和姐姐们的想法不一样,就想精心照顾一段时间,等老妈快点好起来,她自己也舒服,做子女的也放心回家安排自己的生活。有时没事就会想起小时候,不管我们哪个生病,父母都会心急,带着去看医生,反而现在一个老妈生病了,七个儿女都拿不定主意去治病,我们小的说送医院去治病,大姐二姐就说年龄大了,要是病情严重出了什么事怎么办?好说歹说送去医院,主治医生说要用那种药可以控制,但有点贵,两个姐姐又不肯用,还跟医生争吵,后面还是我打跟医生说用药,那个钱我来出。
最后药用了,病情缓解,老妈清醒了。两个姐姐又说不是我们舍不得钱,就是用了也活不了多久。听了这话我心里特别难受,一个生养自己的父母,亲情还抵不过这点药费钱。因为老妈的病不像别人花几十万,每次也就是花一两万,保险回来也没用多少,但前面是自己把钱打出去,所以每次住院干脆就我和妹妹两个人出钱算了,觉得花点钱能让老人家舒服点也不管那么多,后面还是活了两年,最后老妈还是觉得没什么遗憾,实在是治不好了。
看着父母的渐渐老去,所以我们每个做子女的还是多孝道父母,哪怕父母因为某些原因,对我们不够好,但他们也辛苦的把我们养大,不要等到父母不在了,给自己留下遗憾。快过年了,挺这机会买点父母需要的东西,多关心一下自己的父母。也许我说的不够生动感人,但自己的孩子孝敬父母是没错的,赶快行动吧!
八月十五连瓶酒也没人给送?
你设此提问,不知你是在变相地炫耀自己,还是在哭穷自己?
从社会往来层面来剖析,如果你是一官半职的人员,那八月十五连瓶酒也没有人送,这正说明你是个廉洁的好官员,你应该感到自豪,而不是悲怜!下次廉政建设表彰大会上有可能让你登台亮相!
如果你是位普普通通的工作人员,那说明你也是中规中矩的人,没有违规之作,没有搞小“圈子”,没有铁哥们!那八月十五同事之间没有人情往来这属正常,不是什么坏事!
再从亲友往来层面来分析,你这个年龄层次的人,大都是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。伱或许只有一个男孩,所以没有人送你酒喝,也正常。但如果你有一个己出嫁的闺女,女婿没有送酒给你,也没有什么其他方面的表示,这似乎失常,不合常理。但也不能武断下结论说就是你做人的失败!
依我看,失败与否不是以是否有人给你送酒为标准?而是以心态端正与否来衡量的。你一个50多岁的人也应该是心理成熟的男人了,你就不能想想,我一个身心健康、体智健全的人为什么还要期待别人为我送酒呢?我难道就穷得连一瓶酒都买不起,或者吝啬得连一瓶酒的钱都舍不得花吗?
女婿女儿每年都要给父母丈母娘钱?
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,对于这个问题,我认为答案不是绝对的,也不是一定就要给,也要看女婿女儿的实际收入情况而定,我觉得这才是比较合理的!另外这种给钱的情况可以说不仅仅是南方的习俗,可以说是整个的习俗,大家体会下,是不是这样?
我们深受到几千年来儒家的“百善孝为先”的孝道思想的影响,认为如果逢年过节不给长辈买礼物或者给钱,那么就是不孝顺,其实我个人觉得这个问题应该这么看:
如果你和你的媳妇的却赚了钱,尽管不是挣了很多的钱,但是还算比较富裕,这个时候如果你们只想着你们自己,还有你们这个小家庭,不想着给双方父母寄点钱或买点礼物,这个时候可以算不孝顺了;但是,如果你和你的媳妇一年辛苦到头,也没挣到多少钱,或者你们还有孩子要上学等情况,这个时候就根据你自己的实际情况给了,如果真正没给双方父母买礼物或给钱,我想双方父母只要知道你们在外面努力了,尽力了,没赚到钱,他们也会体谅你们的,毕竟赚钱不容易,这种情况下就不能说是不孝顺的问题了!总而言之,不能一味将金钱的给予与孝顺直接画上等号,尽管孝道里面有物质的给予这一方面,但是也要看子女的实际情况。如果说:一味将金钱的给予和孝顺直接画等号,那么可以推出那些穷人无疑是不孝顺的,然而无论是古代的真实历史中,又或者是在现代的实际生活中,我们都经常听到或看到穷人家的孩子往往更自立,更孝顺,但是并不是说富人家就没有孝顺的孩子,这是从整体上比较来说的,这不就了金钱的给予与孝顺画等号的观点了吗?是不是?
其实真实的孝顺更侧重于精神层次的,与金钱给予相比,父母更希望你们能够像当年的著名歌手陈红唱的那首《常回家看看》一样多陪陪父母,和父母多说说话,帮父母忙活忙活,我想这是父母最希望看到的,当然如果你还能给予物质方面的钱等这就更好了!
以上是本人的一点看法,大家觉得怎么样呢?欢迎一起来讨论交流!贾府几十位国舅爷?
贾元春晋升贤德妃,一人得道鸡犬,贾政当了国丈,贾家随之也出现了数位国舅。所谓国舅不是皇帝的舅舅,而是皇帝的大舅哥和小舅子。可惜,汉武帝的国舅卫青有平定四海的本事,红楼梦中这几位国舅,却是金窝里出家雀,一个比一个难堪大任。
【一】
红楼梦唯一出现国舅的称呼,是贾元春晋封贤德妃后,贾琏带着林黛玉从南方星夜赶回。王熙凤一见贾琏,得意洋洋的称呼起贾琏为国舅。
房内无外人,(王熙凤)便笑道:“国舅老爷大喜!国舅老爷一路风尘辛苦。小的听见昨日的头起报马来报,说今日大驾归府,略预备了一杯水酒掸尘,不知赐光谬领否?”贾琏笑道:“岂敢岂敢,多承多承!”【庚辰侧批:一言答不上,蠢才蠢才!】贾琏作为贾元春堂兄弟,原文并没写二者谁年长。荣国府没有分家,贾琏当得这个国舅爷的称呼。只是王熙凤一见远游丈夫归来,妙语连珠,贾琏却只回以“岂敢岂敢,多承多承”,分明是口拙舌钝。脂批看不过眼,骂他蠢才。我们知道贾琏并不蠢,甚至仕途上好机辨,口才一流。为何这里如此蠢,接不上王熙凤的深情厚意?皆因王熙凤对贾琏情深义重,贾琏却心有旁意。正所谓,妾有意,郎无情。贾琏其人虽然做人有底线,做事好机辨,但夫妻情分上却无情无义,令人齿冷。
【二】
贾家最根正苗红的国舅爷当然是贾宝玉。作为贾元春一奶同胞亲弟弟,宝玉从小是元春启蒙。三四岁元春进宫前教授贾宝玉学习了几千字。以贾宝玉顽皮性格。元春当初付出的耐心和经历,不可谓不多。贾元春省亲是贾宝玉与姐姐唯一一次正文描写,细读原文,感人至深。
小出去引宝玉进来,先行国礼毕,元妃命他进前,携手拦揽于怀内,又抚其头颈,【庚辰侧批:作书人将批书人哭坏了。】笑道:“比先竟长了好些……”一语未终,泪如雨下。贾元春七个字,不光作书人哭,批书人哭,读书人也热泪长流,亲情无论何时都磨灭不断。可惜,贾宝玉终究不是贾元春印象中的。或者元春也并不想贾宝玉活成自己与兄长贾珠一样,成为父亲贾政光宗耀祖的牺牲品。
端午节元春赐节礼。贾元春将贾宝玉与薛宝钗的节礼作一样,指婚意思特别明显。贾元春深爱贾宝玉,更知贾宝玉“不学无术”。这样的弟弟靠自己根本无法生存下去。林黛玉虽好,可却帮扶不了贾宝玉,反倒薛宝钗,可为贾宝玉臂助,也有家庭产业依靠。贾宝玉和薛宝钗成亲,可以坚持作自己,安心做一个“富贵闲人”。真与林黛玉成亲不免遇到生活琐碎,病痛生死。元春操心并不意外。
贾元春熟知的是最世俗化的贾宝玉,他没有能力振兴家业,没有担当破而后立。曹雪芹对此也有描写:
黛玉道:“要这样才好,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。我虽不管事,心里每常闲了,替她们一算计,出的多进的少,如今若不省俭,必致后手不接。”宝玉笑道:凭它怎么后手不接,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。黛玉听了转身就走。贾宝玉比之林黛玉一女子尚且如此,何况其他?没有父母家人为他筹谋如何能行?以生存的角度审视这个国舅,不合格!
【三】
贾环也是货真价实的国舅,处于贾宝玉和贾琏之间。名正言顺在他是贾元春的同父弟弟,比贾琏更有资格称国舅;不如贾宝玉在于他是庶出,并非与贾元春同母。贾环的劣势在贾元春心中,谁都可以是国舅,唯独贾环不是。贾元春对贾环这个异母弟弟极其不待见。不但省亲重大场合不让他参加也不见他,连元宵节和端午节的礼物都没有他的。如此态度鲜明,也注定贾环在贾家的不受重视。
不过古人有句老话叫“莫欺少年穷”,虽然三十三回前贾环狠做了几件坏事。但其后到八十回结束。逐渐年长的贾环却越来越沉稳,学问上也有大长进,贾政每每带着他与贾宝玉贾兰一起出席重要场合,一视同仁也证明贾环确实长进了。
根据二十二回贾环做得枕头和兽头的谜语,八十回后贾家抄家,贾宝玉离家出走,真正替贾政养老送终的还要着落在贾环这个庶子头上。到时候,贾环应该有他的真正表现。
除此之外,宁国府的贾珍以及贾赦庶子贾琮也是国舅,贾珍可以仗着爵位横行,贾琮太小就不够看了。而其他贾家玉字辈,也可自封国舅,就不知道能不能扯虎皮做大旗了。
【文/君笺雅侃红楼】
欢迎关注:君笺雅侃红楼,每天为您带来更多红楼故事!
本文资料重点引自:
【脂砚斋重评石头记】80回本
【石头记】周汝昌校订批点本80回本
【红楼梦】通行本120回本